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澎湖潮間帶生態系的特色


潮間帶的生物他們是一群追隨潮水的生物,在潮來潮往之間,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茲將澎湖潮間帶區分為六大類分述如下:

(1)潮上帶 本區除了飛濺的海浪可到達之外,是個極乾燥地帶,對海洋生物而言,環境相當惡劣。雖然生物種類不多,比較能適應陸上的生活環境,可以不必經常回到海裡,但在生殖產卵季節時仍需在海水中進行,如海蟑螂及望安鄉的凶狠圓軸蟹。

(2)潮池 退潮後,在低潮線以上積水的小池稱為「潮池」。其面積有大有小、深淺不一,惟有愈接近潮下帶的潮池,裡面的生物也就愈豐富。潮池的生物必須忍受每日溫度和含氧量巨大的變化,甚至日曬所造成的高鹽度,或降雨過多所引起的低鹽度。本區除了許多只分佈亞潮帶的藻類、海膽、海參、稚魚及蝦虎魚之外,偶爾可見一些活體珊瑚或海葵等,大多數生物都隨著潮池愈大愈有機會生存在裡面。

(3)沙泥灘 沙泥岸的環境對許多種生物是相當不容易生存的場所,強力的波浪和陽光的熱力讓生物無法久留於地表,所以棲息於此的生物都具有挖掘的能力,或深埋在沙泥裡待潮水來臨時再出洞口覓食。居住本區的生物如二枚貝(文蛤)、海筆(淺海性海筆,台灣僅澎湖岐頭灣及觀音亭西側海域有發現記錄)、飛白楓海星、槍蝦以及招潮蟹等。

(4)礫石灘 本區底質係由玄武岩礫石堆或卵石塊或珊瑚碎枝殘駭所形成,每一顆石頭都是可以被海浪翻動,因此除了藻類之外,大多數生物都躲藏在石頭底下,其中不乏是夜行性的蝦蟹以及貝類,尤其是許多數量豐富的螺類棲息繁衍的場所。本區以珠螺、岩螺、寶螺和二枚貝等產量最多。

(5)礁岩岸 礁岩岸係由堅硬穩定的底質所構成之海岸,因其表面崎嶇複雜,生物體必需具備強的附著本領,以防被強浪沖走,因此大型生物種類最為豐富;以藻類、甲殼類動物以及底棲性貝類較為常見。

(6)珊瑚淺坪 淺海的珊瑚是澎湖海域最重要的生物資源,尤其以造礁的石珊瑚種類居多,軟珊瑚較少。退潮後最常見的有軸孔珊瑚、表孔珊瑚、雀屏珊瑚、盤珊瑚及菊珊瑚等,由這些石珊瑚所構成的珊瑚淺坪是提供了魚蝦貝類等眾多生物的棲息場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